close

  “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體制機制,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,實際上是汲取了二戰後一些國家在城市中出現大面積貧民窟的教訓,並反思我們自身發展中的一些不足,旨在從制度上避免陷入‘中等收入陷阱’。”近日,就城鎮化問題接受記者採訪時,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開門見山。
  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
  近年來,藉著中央發展城鎮化的契機,一些地方掀起“造城運動”,城鎮化被房地產綁架,耕地大量被占,公共服務不足,“新區舊城兩重天”,甚至“城市像歐洲,農村像非洲”。張占倉認為,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四個核心要素和條件,即人口、公共服務、土地、資金,表明中央更強調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,營造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,為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註入了新動力。
  在城鎮化進程中,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由於城鄉戶籍二元制的阻隔,進城務工農民無法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教育、醫療、社保等公共服務,同時造成大量的“留守兒童”、“留守老人”現象。張占倉說,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(以下簡稱《決定》)明確“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”,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城鎮化上的具體體現,就是要在城鎮化中實現城鄉統籌、公共服務均等、產城互動,節約集約,生態宜居,讓改革紅利城鄉共享,從而更正了一些地方以土地為中心的粗放型城鎮化錯位傾向。
  同地同價同權,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
  有人曾說,“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,農民的問題是土地問題。”張占倉認為,這句話至今仍不過時。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,必須放在城鄉發展一體化大背景下去考量。新型城鎮化是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城鎮化,而土地的同價同權,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。
  土地是城鎮化的基本要素。《決定》提出“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,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,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、租賃、入股,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、同權同價”,張占倉認為,這是繼1992年開放城市土地市場之後的又一次跨越,標志著農村土地市場的開放,也意味著資金籌集的多元化,將改善不合理的土地供給結構,建設土地集約型城鎮。
  中原經濟區是國家戰略,允許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先行先試。張占倉建議,相關部門要具體研究制定城鄉居民用地增減掛鉤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,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協調推進。
  城鎮體系架構將有新突破
  《決定》提出,“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,對吸納人口多、經濟實力強的鎮,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。”張占倉認為,這意味著將拆除橫攔在建制鎮與城市之間的高牆,我省城鎮體系架構將迎來新突破。
  張占倉說,現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鎮,其鎮級建制已經抑制了其發展的空間,應深入推進經濟發達鎮如信陽明港、安陽水冶等的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,擴大試點範圍,適時啟動省級試點工作,更好地破除城鄉二元結構,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。張占倉建議,秉承城市建設管理創新的精神,不妨也對全省十強鎮適時“升格”,以體制機制的創新釋放出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更大活力。③9
  □本報記者郭海方  (原標題:用制度創新打開城鎮化健康發展空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pdhzt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